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 | 联系站长

 


中国名花

花与艺术
赏花之道
瓶花之说

 

 

您现在的位置:CAFC >> 花卉文化 >> 花与生活 >> 浏览文章

花 朝 节

  中国有句“花朝月夕”的成语,寓意花晨月夜,良辰美景。据《旧唐书·罗威传》载:“每花朝月夕,与宾佐赋咏,甚有情致。”田汝成的《熙朝乐事》还规定了“花朝月夕”的具体日期,书中说:“二月十五日为花朝节,盖花朝月夕,世俗恒言。二八两月为春秋之中,故以二月半为花朝,八月半为月夕也。”

  每年八月十五,花好月圆,亲人团聚,举国各地,无一例外;但旧俗是否都将农历二月十五看作“百花生日”,定为朝花之节呢?

  二月天气逐渐暖和起来,正是百花争妍的时候,春色一片绚丽,野外绿草如茵,桃红柳绿,踏青野游,观花赏景,的确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日子。但由于各地气候的不同,花朝的具体日期也不一样。《广群芳谱》引《诚斋诗话》:“东京二月十二日曰花朝,为扑蝶会。”又引《翰墨记》:“洛阳风俗,以二月二日为花朝节。士庶游玩,又为挑菜节。”成都是农历二月十五日,其他地方亦多将二月十五定为百花生日。而在云南洱海之滨的大理,白族人民则将农历二月二十四日,定为一年一度的朝花节。在优美的神话传说中,这一天正是百花姑娘前来朝拜众香国花王——山茶大姐的日子。

  这一天,大理城内一派欢腾,身着民族盛装的男女老少,涌向那花的海洋。人在花中行,花在人前笑,宛若一幅浓淡相宜、流芳溢彩的彩墨画。各家各户都把自己最珍贵的盆花,各自按照不同的审美要求,精心装饰后摆到镶嵌着大理石的门楼前。街道两旁搭起彩棚,姿丰色艳的山茶、杜鹃、木兰、绿绒蒿、百合等,五彩缤纷,馨香肺俯。一户赛一户,百花争奇斗艳。一条条花街将大理古城装扮得花团锦簇,十字路口,耸立起座座“花山”,这些花山,用木雕八仙桌搭成宝塔形状,桌面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名花、盆景和各种工艺品,顶端扎起飞龙、彩鱼和金蟾,从它们口中泻下一条条清流,滋润着下边的鲜花。花山的最高处摆放着旖旋的山茶花,花山旁用精雕细刻的桩凳围绕,凳上摆放着用大理石花盆和黑陶花盆栽种的奇花异卉,远远看去,好像百花沐浴着春风,正在朝拜山茶。

“百花生日是良辰,未到花朝一半春。
红紫万千披锦绣,尚劳点缀贺花神。”

  清朝诗人蔡云的这首诗,正是大理这样的朝花节那百花盛开景象的真实写照。

  在花朝这一天,有的地方还兴祭花神,向花神祝寿,剪红纸贴在花上,谓之“赏红”;有的地方还举行扑蝶会、挑野菜等活动。在南京中华门外、苏州虎丘等地,还有“花神庙”,花农们过去还要献牲奏乐,为花祝寿。这个花朝节可能起自唐朝,虽然产生并不算太晚,却由于未得到上层统治者的倡导和支持,故只流行于民间。

  由于荷花要到夏季才开放,因此,古时人们将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定为荷花生日。每逢这一天,男女老少都纷纷至荷塘赏荷,极一时之盛。故又把这一天称为观莲节。这种风俗主要流行于江南水乡、荷塘连片的地区。

  古人不但在观莲节观赏荷花,同时也有在这一天品尝莲馔的习俗。莲的花、叶、藕、籽都是制作美味佳肴的上品。早在唐朝时,人们就有于观莲节吃“绿荷包饭”的习俗。柳宗元《柳州峒民》诗云:“郡城南下接通津,异服殊音不可亲。青箬裹盐归峒客,绿荷包饭趁墟人。”诗中的绿荷包饭就是现今广州和福州的名食“荷包饭”。明末屈大均《广东新语》记载荷包饭的制作方法时说;“东莞以香梗杂鱼肉诸味,包荷叶蒸之,表里透香,名曰荷包饭。”荷叶有一种特殊的清香味,因而被广泛用于制作食品、莲花、莲籽自古即是制作食品的原料。宋朝人喜欢用莲花花瓣捣烂掺入米粉和白糖蒸成莲糕食用;明清时则兴将其制成荷花酒,慈禧太后还把以白莲花制成的酒赏赐给亲信大臣,称为玉液琼浆。宋朝的玉井饭和元朝的莲籽粥,则都是以莲籽为主要原料制作的古典美食,至今,人们还十分喜食莲籽制成的美味补品。藕,更是莲中人们食用的主要部分,用藕制作的花色品种琳琅满目,为古今人们所喜食。观莲花,尝莲馔,更是情趣盎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