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名花

花与艺术
赏花之道
瓶花之说

 

 

中 国 名 花

中国花卉传西方

  早在东晋时期(公元三八六年),作为观赏的菊花就由我国经朝鲜传至日本,并于12世纪初成为日本国徽、国旗的图案。荷花、牡丹、兰花、梅花等中国传统名花传入日本、朝鲜的历史也很早。但中国花卉传人西方则是16世纪以后的事。

  1688年,荷兰人来我国经商时将菊花引种到欧洲。18~19世纪,欧、美诸国开始大量地从我国云南、四川等地搜寻杜鹃、山茶、报春等名花,引归栽培繁育。其中,仅试种成功的杜鹃花就有一二百种,又通过杂交育种,培育出花大、色艳、花期长的园艺品种数以千计,充实乃至改变了欧洲原有花园的面貌。从我国引去的报春花也有130多个原种。所以,国外人士说,看到杜鹃花与报春花,就想到“美丽的中国”。

  为了考察、引种中国的奇花异卉,西方的不少植物、园艺学家不远万里,来到中国。英国植物学家E·H·威尔逊先生即是其中的一员。他自1899年起,曾先后四次来到中国,采集花木的种子、球根、插条和苗木总数达3500号,干标本7万号。他在1929年出版的著作《中国,花园之母》(China,Mother of Gardens)的序言中写道:“中国的确是花园的母亲,因为一些国家的花园中深深受惠于她所具有的优质首位的植物,从早春开花的连翘、玉兰,夏季的牡丹、蔷薇,到秋天的菊花,显然都是中国贡献给园林赏花的丰富资源,还有现代月季的亲本,温室的杜鹃、樱草,吃的桃子、桔子、柠檬、柚子等都是。老实说来,美国或欧洲的园林中,无不具备中国的代表植物,而这些植物都是乔木、灌木、草本、藤本行列中最好的。”他以自己的亲身感受,盛赞中国园艺植物资源的丰富,无与伦比。

  对世界园艺贡献最大的要数中国月季(蔷薇科)了。欧洲的蔷薇,尽管早在公元前六百年的希腊时代即有文字记载,而且,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也培育出了不少品种。但在18世纪以前,欧洲蔷薇不仅花期很短,每年只在仲夏前后开一次花,且颜色单调,主要是红、白两类深浅不一的品种,花朵也不大。无数的园丁辛勤劳动,进行了成千上万次杂交,企图改良欧洲蔷薇的观赏特性,但他们的努力一直付诸东流。因此,欧洲月季界只得将希望的目光投向东方。

  早在16世纪,中国的月季、蔷薇已开始流入意大利。但直到1780年前后,中国的“月月红”(S1ater’s Crimson China)、“月月粉”(Parson’s Pink China)、“中国彩晕”(Park’s Yellow Tea-scented China)和“中国淡香”(Hume’s Blush Tea-scented China)四个四季开花的品种传入欧洲后,才给当地的月季花带来了突破性的转机。据说,这四个中国珍品由印度孟加拉湾传入欧洲时,英法两国正在交战,为了保护中国月季安全到达目的地,双方竟达成了临时停战协议,并由英国军舰护送,横渡英吉利海峡,送到法国皇帝拿破仑一世妻子约瑟芬的手中,培育在皇后专有的玛尔梅森月季花园中。当时由于该园搜集了欧洲和中东的几乎所有的月季花品种,具备杂交育种的有利条件,因此,一旦中国月季花的到达,就迎来了月季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。经欧、美月季育种家将中国月季反复与其原有的蔷薇种类杂交,终于如愿以偿, 创造了理想的现代月季系统。

  可见,中国的花卉,不仅是中华文明宝库中一颗璀灿夺目的明珠,也对世界园艺事业乃至整个人类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