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名花

花与艺术
赏花之道
瓶花之说

 

 

名 人 与 花

园与菊花

  在北京新街口北大街,有一座面积不大、却因育菊而闻名遐迩的私家花园——园。在50年代至60年代初,这里曾经陈列着数千盆菊花。每至深秋来临,菊花开放之际,门前便车水马龙,那品种齐全,万紫千红,奇容异色,朵朵争艳的千盆菊花,吸引了众多中外来宾、中央首长和文化界名流,来园赏菊者络绛不绝,盛极一时。

  园的主人刘文嘉,30年代从东北迁京,隐居辟园,艺菊铭志,自号园老人。他育出的菊花近千种。1960年“七一”时,他曾将早菊44盆送北海公园永安寺展览。建国初期,每到国庆,天安门上必摆有园菊花。

  1951年,毛泽东主席第一次来园赏菊,他热情地告诉刘文嘉,规模尚可扩大,以满足各界人士的爱好。并询问有何困难,政府可帮助解决。历经大半生坎坷岁月的刘文嘉听了,百感交集,提笔赋诗。毛泽东同志接到诗后,回信表示感谢。此后,园得到政府的资助,全园七室一亭,陈菊两千盆。1952年,为祝毛泽东同志60寿辰,特辟“仰止庐”,内设菊峰一座,中央为红色大菊,高有丈余,四周的各种菊花,色彩缤纷,堪为奇观。这一年,毛泽东同志再次莅园赏菊。

  1955年11月20日,周恩来同志和邓颖超同志也到园赏菊,并题写了“推陈出新,百花齐放”八个大字。而题诗、词最多的还是朱德委员长,他从1949年起,几乎每年必到。来时和园老人赏菊谈诗,非常融洽。朱德同志一向喜欢高洁淡雅的兰花,但他对傲霜盛开的菊花也有着浓厚的兴趣,他在赏菊后,曾用太行山抗战时的诗韵留下这样的诗句:“奇花独立树枝头,玉骨冰肌眼底收,且盼和平同处日,愿将菊酒解前仇。”1961年刘园艺菊30周年时,朱老总特赠秋兰两盆,并赠诗:“刘老园助国光,卅年种菊永留香。精研善养奇葩好,承旧启新世扬长。全力栽培传代久,不辞辛苦为人忙。京都老少欣来赏,敬赠幽兰配此堂。”这首诗表达了朱德同志和刘园的深厚友谊。

  董必武、谢觉哉同志以及傅作义将军等知名人士也曾经来此赏花,并题诗、作画、赠送书法和匾额。董必武同志的诗为:“名种菊逾百,花开丽且妍。秋容圃外淡,春意眼前旋。造化功谁与?勤劳智自专。赏心邀客共,歌咏乐延年。”不仅盛赞了园名菊,也高度评价了园老人的辛勤劳作和高超技艺。

  遗憾的是,自1962年园老人辞世后,这里的数千盆名菊花便荡然无存,仅有一室还保存着昔日来园赏菊的领导人及来宾的题词、诗作、照片、绘画等。来此观瞻的人们,面对眼前这满墙诗画,仿佛浮现出园当年的遍地菊花,进人“室陈三绝诗书画,养菊千盆色味香”的意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