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名花

花与艺术
赏花之道
瓶花之说

 

 

名 人 与 花

周瘦鹃与花木盆景

  周瘦鹃(1895--1968)是大家熟悉的著名作家和园艺专家,1916--1949年间,在上海历任中华书局、《申报》、《新闻报》等单位的编辑和撰稿人,其间主编《申报》副刊达10余年之久。还曾主编过《礼拜六》周刊、《紫罗兰》、《半月谈》、《半月》、《乐观月刊》等。“九一八”事变以后,感慨国事日非,文笔不济于世,乃投笔毁砚,迁居苏州王长河头三号,凑多年卖文余蓄,辟建周家花园,经营“紫罗兰庵”,广蓄古今书画文玩,亲手培植花木水石盆景,终年陶醉其间,自比陶渊明、林和靖。解放后,周瘦鹃一边写作,一边以较大精力从事园艺工作。热爱花木,竟成了他的痼癖:“人家数十年的鸦片烟癖,尚能戒除,而我这花木之癖,深入骨髓,始终戒除不掉。”(周瘦鹃《花木之癖》)早年住在上海时,周瘦鹃就常在狭小的庭心放上一二十盆花;后来到了苏州,有了一片四亩大的园地,更是大张旗鼓地搞起园艺来了。

  一生低首紫罗兰

  在周瘦鹃莳养的众多的花木中,他特别偏爱紫罗兰。买宅苏州时,他之所以不惜以多年心血换来的钱,出高价买下园地,就是因为在旧有园地上,种有一丛丛的紫罗兰。

  周瘦鹃爱好紫罗兰,自然有其因缘。那时他还没有结婚,十分爱慕活泼秀美的周吟萍,吟萍家境很富裕,瘦鹃是个穷书生,对方的父母坚决反对,好事多磨,成为泡影。而吟萍是个弱女子,在封建家庭压迫下,没有办法,只得饮泣。吟萍有一西名Violet,即是紫罗兰之意。周瘦鹃念念不忘吟萍,也就把紫罗兰作为她的象征,倾心于此了。于是他往年所编的杂志,就定名为“紫罗兰”、“紫兰花片”,他的小品集定名为“紫兰芽”、“紫兰小谱”,他的苏州园居定名为“紫兰小筑”,他的书室定名为“紫罗兰盦”,更在园子的一角叠石为台,定名为“紫兰台”,每当春秋佳日紫罗兰盛开时,往往痴坐花前,细细领略紫罗兰的色香与倩影,并作诗歌颂紫罗兰:


幽葩叶底常遮掩,不逞芳姿俗眼看;
我爱此花最孤洁,一生低首紫罗兰。

艳阳三月齐舒蕊,吐馥含芬却胜檀;
我爱此花香静远,一生低首紫罗兰。

开残篱菊秋将老,独殿群芳密密攒;
我爱此花能耐冷,一生低首紫罗兰。

  这“一生低首紫罗兰”之句,虽是出于他人之手,却是周瘦鹃先生一生痴心于紫罗兰的生动写照。

爱梅成癖

  周瘦鹃先生对梅花也有着特殊的爱好,他不光在园中土山上遍植梅树,建造梅屋,而且用一切与梅花有关的古玩、书画、窗、几等来装饰梅屋。每届梅花开放时节,红梅、绿萼梅、江梅、玉蝶梅、铁骨红梅、送春梅,以及日本种的鹿儿岛梅、乙女梅、花条梅、单瓣红梅等竞相开放,暗香销魂。朋友们誉为“小香雪海”。他自己也以梅妻鹤子的林和靖自喻,作诗云:“冷艳幽香入梦闲,红苞绿萼簇回环。此间亦有巢居阁,不羡逋仙一角山。”

 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,他为搜罗一株名贵的梅花,竟不惜重金,费尽周折。1932年,他在苏州古董店里见到一株铁干虬枝的老梅,树龄已逾百年,但还开着一朵朵单瓣的白花。他十分怜爱,亟欲购买,但店主非100元不卖,他只好作罢。后经人介绍,他结识了店主。问及那株老梅的来历,店主说得自虎丘五人墓畔,已培养数年,如他喜爱,情愿割爱相赠。但他不愿夺人所好,婉言谢绝了。

  1937年,“八一三”事变后苏州沦陷,那株老梅辗转落到上海花贩之手,将待善价而沽。他闻讯即往,谁料花贩讨价昂贵,竟要120元。他为防老梅再遭不测,便咬咬牙,倾囊而出买下了这株朝思暮想的老梅,如他自己在诗中所写的那样:梅花元比黄金好,那惜长门卖赋钱。”时隔数载,才得老梅,他感慨万端,欣喜欲狂,挥笔为它命名赋诗。因其出自五人墓畔,仿佛寄托着义士们的英魂,故名之为“义士梅”。在他为此而作的十首诗中,有一首写得很明白:“铁干虬枝绣古苔,群芳谱里百花魁。托根曾在五人墓,尊号应封义士梅。”

  可惜的是,不久,这株他珍爱倍至的老梅不知何故竟枯死盆中。他如失至宝,哭之以文。此情此意,恐不亚于那梅痴林和靖吧?

盆景艺术大师

  周瘦鹃作为一名园艺大家,不仅对花花草草感情笃深,对于盆景,也有着特别的爱好,“二十余年来朝斯夕斯,乐此不疲”(《盆栽趣味》),“恨不得每天都有一种新作品,因为这与画家作画一样,可以表现自己的艺术性的”(《花木丛中》)。他钟情于此,用自己的心裁来创作,仿古人的名画来制作,辛勤耕耘,不仅制作了许多珍贵的盆景精品,在国内外享有盛誉,而且根据自己经验所得,撰写了《盆栽趣味》一书,成为建国以来我国最早介绍盆景历史和制作方法的专著。

  周瘦鹃先生制作盆景,反对矫揉造作,力求自然。他说:“凡是制作盆景的高手,必须胸有丘壑,腹有诗书,对于种树栽花,要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。春秋佳日,要经常出外游山玩水,从岩壑、溪滩、田野、村落以及崇山峻岭之间,像觅宝似地去寻觅奇树怪石,充分地利用或改造,以更好地制作盆景……,平时,还要经常地观摩古今名画,以供参考。”他在吸取明、清苏州盆景艺术精华的基础上,对苏派的传统技法进行了改革和创新。他认为:“盆树的枝叶不妨有片子,但是一定要‘剪片’,不许有‘扎片’。并且不一定要‘六台三托’,就是三片、五片、七片都好;而每一片也不必剪得太圆,大小也不必一律,参差一些都行。这种‘剪片’的盆树,不过聊备一格,大多数还是以力求自然为标的。”他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中,突破了苏州盆景“六台三托一顶”的模式,重视师法自然,讲究诗情画意。采用“以剪为主,以扎为辅”以及“粗扎细剪”的方法制作树桩盆景。他认为盆景制作要“六分自然,四分人工”,而这“人工”是“养成一种美化的盆栽,比培养普通盆植的花木难得多。因为盆栽姿态的形成,正像绘画和雕刻,要充分运用纯艺术的手法。虽说小小的一二株树,却能把自然界的美观和野趣,通过人工的方法压缩在一只狭小的盆里表现出来。”周瘦鹃先生的盆景造型技法,使苏派盆景的面目焕然一新,以清秀古雅的艺术特色独树一帜,他不愧为苏州派盆景艺术的奠基人之一。

  周瘦鹃先生制作的盆景作品颇丰。大凡有四类:一是他“临摹古画”的作品,先后做成的,有明代唐伯虎的“蕉石图”、沈石田的“鹤听琴图”、夏仲昭的“竹趣图”和“半窗晴翠图”、清代王烟客的“新蒲寿石图”等;二是仿照近人名画来做的,有张大千的“松岩高士图”等;三是自己创作的,有“听松图”、“梅月图”、“紫竹林”、“竹林七贤”、“枯木竹石”、“田家小景”、“孤山放鹤图”、“枫林雅集图”、“归樵图”、“散牧图”、“陶渊明松菊犹存”等,这些盆景,除了把各种树与竹作为主体外,再配以广东石湾与佛山制的陶质人物与亭、台、楼、阁、塔、船、桥梁、茅屋等小玩意,使盆中之景更加生动;四是水石盆景,有仿宋代大画家范宽的“长江万里图”一角、元代大画家倪云林的“江干望山图”,自己创作的有“桃花源”、“观瀑图”、“香雪海”、“独秀峰”、“赤壁夜游图”、“乃归舟图”、“严子陵钓台”、“雁荡大龙湫”等,全用自端石、玛瑙石和矾石、紫砂、自瓷等水盆来装置。这些盆景,把自然美与艺术美有机地融为一体,隽永雅致、意境深远,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。

  1963年1月31日,周恩来总理和邓颖超同志一起参观了周家花园,高兴地对他说:“你的园林技巧全国闻名,广大群众是喜欢的。你这也是为社会主义服务嘛!”朱德和康克清,董必武、李先念、叶剑英、陈毅、陆定一、薄一波、谭震林、刘伯承、乌兰夫、班禅等,都到过周家作客,观赏花卉盆景,给予很高的评价。可周瘦鹃先生十分自谦,在盆景艺术上努力不懈,他“总觉得自己艺术上的修养实在不够,还须多多接近大自然,钻研画理,以求一步步精进,达到真善美的境界……。”(《盆栽趣味·结束语》)